中新网香港12月1日电 (戴梦岚 陈晓娴)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等机构12月1日在香港举办“纪念东江纵队成立八十周年座谈会”,弘扬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等机构12月1日在香港举办“纪念东江纵队成立八十周年座谈会”,图为东江纵队老战士罗竞辉(右)向观众讲述抗战历史。中新网记者 戴梦岚 摄
香港史专家、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刘蜀永教授在座谈会上介绍,东江纵队的前身是1938年、1939年在东江流域成立的多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更名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在香港坚持抗战的港九独立大队是其下属部队。
据不完全统计,东江纵队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3500多名烈士牺牲,营救国际友人和知名人士数百人,与盟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军事情报合作。1946年东江纵队北撤时,已发展成为拥有1.1万余名队员规模的部队,管辖区人口达到450万人以上。
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会长尹小平表示,东江纵队在孤悬敌后的环境下成长壮大,靠的是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这支部队知识分子多、妇女多、儿童多,在日后的新中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大队长蔡国梁之子蔡建中在发言中回忆起一位烈士牺牲前的遗言时一度哽咽。他说,自己的多位亲人曾加入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历史,就是香港市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不顾身爱国爱港的抗战史,他呼吁大家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座谈会上播放了东江纵队的相关视频,并向东江纵队老战士、工联会原理事长潘江伟,东江纵队老战士罗竞辉致送慰问金、献花。
本次座谈会由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香港广州社团总会、紫荆研究院、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共同主办。(完)
中新社北京12月1日电 (记者 陈溯)中国气象局1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12期)》(简称“公报”)显示,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升高。
公报指出,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2022年全球温室气体公报》显示,2022年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有仪器观测以来的历史记录,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达到417.9±0.2ppm(百万分之一)、1923±2ppb(十亿分之一)、335.8±0.1ppb,相比2021年,2022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幅约2.2ppm。
根据中国气象局协调中国区域的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高精度观测,2022年,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观测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为419.3±0.2ppm、1979±0.6ppb、336.5±0.2ppb,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二氧化碳浓度较2021年度增幅约2.3ppm,与全球增幅基本持平,过去10年平均绝对增量为2.16ppm,低于全球同期增幅(2.46ppm)。根据卫星遥感监测,2022年中国陆地区域年平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量明显低于过去10年(2013年至2022年)平均绝对增量。
在当天召开的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表示,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50%,也是首次超过50%,但其增长率略低于前一年和前十年的平均值,“这是非常好的消息”。
2022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量低于近十年平均,能否说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减少?
张兴赢表示,二氧化碳是长寿命温室气体,能在空气中存活上百年,其在空气中的浓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排放源,二是大自然碳源和碳汇,比如,海洋、森林都可以吸收和存储二氧化碳。因此,二者都有可能影响二氧化碳浓度。研究还显示,在过去连续几年的拉尼娜现象出现之后,会大大地增加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因此,2022年二氧化碳浓度增量的减缓和减小很有可能是自然变力造成的,“厄尔尼诺年照理会使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变弱,如其成立,2023年二氧化碳浓度增量则有可能增加”。
张兴赢表示,中国已初步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立体观测能力。未来,中国气象局将基于全球温室气体观测数据,支持和发展完善中国自主的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支撑系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中国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提供科技支撑。(完) 【编辑:刘阳禾】